医疗器械板块连日来大幅上涨,首先是来自国家的贴息贷款政策。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使用阶段性财政贴息贷款购置设备相关建议和参考材料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表示本次贴息贷款适用范围广,对所有公立及私立医疗机构开放,原则上对项目申报不予干预,由医院与银行自行协商贷款方案。9月26日,在《通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精选指数终结了7个交易日的连续下跌,在大盘下跌1.21%的情况下逆势上涨1个百分点,随后进入上涨通道。
此次贴息贷款政策明显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实际利率低。据悉,此次贴息贷款的最高利率不超过3.2%,在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后,有贷款需求的医疗机构2年贴息期内的实际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0.7%。该利率不仅远低于2021年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4.61%,也远低于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融资的平均利率3.41%,使得医疗机构在2年的贴息期内偿还压力较小。
二是突破了过去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在使用贷款购置设备方面的限制。此前,专项债曾是公立医疗机构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而此次财政贴息贷款为医院设备更新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据了解,在中央财政贴息后,部分公立医院从金融机构实际获得的设备更新贷款利率实际已低于0.4%。显然,此次贴息贷款政策将极大刺激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的冲动。
郑州某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庆期间,该医院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贴息贷款,被用于购置CT扫描仪、一体化手术室系统等。
公开资料也显示,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一家就与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等签订了共计10.5亿元的贴息贷款合同,资金将用于购置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科研转化设备等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
中信证券在10月16日的研报中预计,将会有2000亿元以上的贴息贷款额度被用于医疗卫生领域。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也就是说,在此次贴息贷款中,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有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在深交所互动易投资者问答中直言,“贴息贷款将成为医疗设备采购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预计和公司产品相关的贷款需求将超过200亿元,极大提升了业绩目标达成的确定性” 。